半導體領域突破性成果!我國科學家首創(chuàng)
- 發(fā)布時間:2024-07-08 17:43:22
- 瀏覽量:965
晶體是科技發(fā)展的基石,也是現代計算機、通訊、航空、激光技術等領域不可或缺的關鍵材料。制備完美的晶體通常依賴于使用小晶體模板,即以“晶體種子”作為生長起點,隨后原子在其表面有序堆積,逐漸形成更大的晶體,例如建造房屋,就是以地基為“種子”,從下往上逐層砌磚,最終建出完整的建筑。
然而,這種自下而上的表面堆砌原子生長方式存在一定局限性,不僅限制了晶體種類多樣性,也會隨著原子數目不斷增加,缺陷逐漸累積,進而限制了晶體質量。
北京大學科研團隊首創(chuàng)并自主命名為“晶格傳質-界面生長”的一種全新晶體制備方法,即“從界面生長,頂著上方結構往上走”的“頂蘑菇”式的生長方式,可保證每層晶體結構的快速生長和均一排布,有效避免缺陷的積累,極大提高了晶體結構可控性。
“利用新方法,制備出的二維晶體單層厚度僅為0.7納米,可以用作極限尺度的電子集成電路。”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凝聚態(tài)物理與材料物理研究所所長劉開輝認為,這一成果標志著我國在新型二維晶體研究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,為我國在集成電子和光子芯片領域的創(chuàng)新發(fā)展提供了有力支持。
“這是一種顛覆傳統(tǒng)晶體生長方式的晶體制備新范式。在制備過程中,原子首先在金屬表面,即‘地基’上排布形成‘第一層晶體’;接著,新加入的原子通過埋在‘地基’下方的晶格,傳輸進入‘地基’與‘第一層晶體’之間的‘縫隙’,然后頂著上方已形成的晶體層進行生長,不斷形成新的晶體層。這和自然界中很多植物的生長方式類似,就像‘頂蘑菇’一樣。”劉開輝告訴記者:“從另一個角度來看,‘頂蘑菇’的比喻也很貼切。蘑菇是通過地表下的菌絲網絡汲取養(yǎng)分,而晶體制備,則需要通過埋在‘地基’下方且溶解到金屬晶格里的原子作為‘養(yǎng)分’。”
“這種生長方式也類似于德國慕尼黑寶馬大廈的建造過程:首先在地基上構建頂部樓層結構,再利用液壓千斤頂將整個頂部結構逐漸推高,而后在下方逐步建造新的樓層。”劉開輝表示,晶體制備新方法為人類解鎖更多種類、更多功能、更高質量的晶體材料打開了新大門。利用這種創(chuàng)新方法,團隊已經制備出硫化鉬、硒化鉬及硫硒化鉬合金材料等一系列二維晶體。
“此外,通過‘頂蘑菇’頂出一萬多層,可以讓光在每一層晶體上一起‘跳集體舞’,從而實現對光的變頻控制,有望推動超薄光學芯片應用,拓展其在光子學領域的應用潛力。未來,科研團隊將繼續(xù)深入研究,挖掘‘晶格傳質-界面生長’范式的更多潛力,推動其在新材料制備、新應用領域的廣泛應用。”劉開輝說。
免責聲明:部分文章信息來源于網絡以及網友投稿,本網站只負責對文章進行整理、排版、編輯,意為分享交流傳遞信息,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,如本站文章和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,請作者在及時聯系本站,我們會盡快和您對接處理。
